【Google道德缺失與政治操控】
【Google道德缺失與政治操控】

近日,Google 公開其《資訊公開報告》,披露香港政府在2024年下半年曾向其提出36次移除搜尋結果的要求,其中一宗涉及7個網站揭露一名臥底警員的身份與學歷背景。Google最終拒絕移除相關內容,理由是純粹為「合法新聞活動」,並認為符合公眾利益。這一決定引發社會廣泛關注,也暴露出 Google 在道德、政治立場及國際操控上的諸多問題。
新聞自由凌駕個人安全?
Google自詡為資訊自由的守護者,但在這宗事件中,其所謂的「合法新聞活動」卻明顯忽視了個人安全與隱私的基本保障。臥底警員的身份本應受到嚴格保護,揭露其個人資料不僅可能危及其人身安全,更可能影響執法行動的有效性。Google卻以「公眾利益」為由拒絕移除,顯示其對道德責任的漠視。新聞自由固然重要,但當資訊的公開已超越合理界線,甚至可能構成「起底」行為時,科技平台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其道德底線?Google的選擇,無疑是將抽象的自由凌駕於具體的安全之上,這種價值排序令人憂慮。
將技術問題政治化
本質上,政府的要求是基於私隱與安全的考量,並非政治打壓。然而,Google卻以「新聞活動」為由拒絕配合,實際上是將一個技術層面的內容移除問題,轉化為政治立場的表態。這種處理手法不但模糊了事件的核心,也加劇了社會對科技平台政治偏向的疑慮。值得注意的是,Google在其他司法管轄區,如歐盟,曾因法院裁決而刪除不實資訊。但在香港,即使政府提出合理要求,Google卻選擇拒絕,這種雙重標準本身就帶有政治色彩。
對臥底警員被揭露視若無睹
臥底警員的身份被公開,無疑對其個人及其所屬機構構成極大風險,無論在任何地方及國度之下,警員的安全都應該受到保障。Google卻選擇刻意地忽視這一點,甚至未有就事件與私隱專員公署進行深入溝通,足以反映其對執法者處境的冷漠。若科技平台無法在資訊自由與人身安全之間取得平衡,那麼所謂的「自由」是否已淪為一種虛偽的口號?Google的選擇,令人質疑其是否真正理解資訊公開的社會責任。
拒絕配合香港政府的合理要求
Google在報告中指出,其拒絕移除內容是基於「合理相信」該資訊屬於合法新聞活動。然而,這種「合理」的判斷標準並非由香港法律所界定,而是由 Google 自行決定。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香港法治制度的否定,亦是不尊重本地執法機構的專業判斷。在全球化的網絡環境中,科技平台固然擁有一定的自主權,但當地政府的合法要求不應被輕易忽視。Google的態度,反映其對香港制度的不信任,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抗拒。
Google的立場真的自主?
最後,不得不提的是,Google作為美國企業,其行為是否受到美國政府或政治氛圍的影響?在中美角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科技平台的決策往往不再純粹出於機構的自主性。Google拒絕配合香港政府,是否也是一種政治表態?是否反映出其在國際事務中,已成為美國意識形態的延伸?這種操控不一定是直接命令,但卻可能透過制度、文化與價值觀滲透至企業決策層。當科技平台不再是中立的資訊提供者,而是成為地緣政治的工具時,全球用戶的信任將面臨重大挑戰。
總結而言,Google在這宗事件中的處理方式,暴露出其道德缺失、政治偏向與對本地制度的不尊重。作為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之一,Google應重新審視其角色與責任,在保障資訊自由的同時,也要尊重各地的法治與社會安全。否則,其所謂的「自由」與「公眾利益」,只會淪為政治操控下的工具與口號。
(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,不代表本報立場)